這張就是今天的主角,接環裏面的CMOS,也就是感光元件。拿剛買相機時拍的照片來代表一下,因為塵埃不大,肉眼很仔細觀看可以找到一些稍稍大的塵埃,手邊沒有好機體可以對焦感光元件的塵埃,拍了也沒有太大的記錄作用,就做罷了。
這件事情就要說到前幾天帶著我的相機拍照,一如往常回到電腦照妖鏡看成像,看到來路不明的黑點,以非常不規則的排列方式出現,唯一共同點是不管哪張照片,都在同個位置出現(拿一張非常明顯的照片代表。)
除了左半邊散落的黑點,右半邊居然出現U型黑點(彷彿就是在對我微笑著。〒_〒)當時還不知道很確切的原因,看著其他張照片(小貓、小花),無論我放得多大,甚至100%裁切也無法尋覓黑點蹤跡,唯獨天空,這些黑點不用裁切也看得一清二楚。於是和朋友討論一番,決定隔日再去多拍幾張天空,於是我也不像昨天用M模式拍攝,就拿Av(光圈先決,也是平常最常用的模式。)先控制單一因素吧!果真答案有了出口,在大光圈的時候(f/3.5-8)黑點無影無蹤,但在縮小光圈(f/16-22之間),黑點慢慢浮現,最明顯的就是U的輪廓漸深。但是在嚴重過曝的部分,黑點不會反映在成像上(讓我想到買相機時,用B模式過曝整張白色的影像,是在檢驗LCD、CCD or CMOS壞點,而非檢驗入塵的塵點。)
左上:[1/200s][f/8] 右上:[1/20s][f/22]
下半部兩張皆為:[2s][f/22] (四張皆為 [ISO-100])
(差別在於天空過曝與部分正常曝光,在正常曝光下黑點才會顯現。) 於是我開始在電腦硬碟找最近一次縮光圈拍出來的照片,兩個禮拜前(7/27)一大早回基隆拍下港邊廣場的照片。發現很正常,無論U和小黑點都不在上面。(心想所以就是這兩個禮拜之間出現的吧! \(╯-╰)/)
EVIL:這類相機少了反光鏡、五稜鏡,所以在關機的情況下,拔起鏡頭便會直接看到裸露的感光元件。EVIL這幾年崛起的相機,其實有很多非約定成俗的名稱,有些廠牌稱它微單、小單、輕單…,也有人說是類單啦。
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 電子式取景可換鏡頭相機 (EVIL)
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無反光鏡可更換鏡頭相機 (MILC)
感覺MILC算是一個很合適的名稱。MILC包含:
- Micro 4/3 片幅(Olympus、Panasonic…)
- APS-C 片幅(Sony、Fujifilm…)
網路上有看到DSLR對內部CCD、CMOS使用吹球,結果觀景窗也跟著入塵,無光學觀景窗的MILC倒是不會有這問題。
接著就來看看使用火箭吹球前後的對照圖吧!
兩張對照圖(上圖:清理前;下圖:清理後)
光圈值(左上:f/8 右上:f/16 左下:f/22 右下:f/36)
圖片有使用photoshop自動色調,讓底色和塵點更加明顯。
看到火箭吹球伺候下的成果,雖然沒有到一塵不染,但效果也算很滿意了,基本上光圈來到f/22已經算是沒有塵點了。唷呼~又可以帶著它趴趴走趴趴照啦!Oh Yeah~(廣仲同學口氣)
後記:果然一機一鏡,外加即便標榜超音波除塵(不過超音波除塵一樣是在低通濾鏡上抖來抖去不是嗎,感覺怎麼抖還是在機體內啊~),還是難以抵擋塵埃入侵(但聽說Olympus的SSWF超音波除塵系統還蠻頗受好評<?>)。不過其實第一次發現入塵還蠻開心的,因為以前自己就是個標準P模式達人,凡事P到底,光圈不用說是f/10↑,就連f/8也很少碰到。對於入塵,因人而異,有人用了二年還沒入塵,也有人說入塵是家常便飯。但可以注意環境,讓入塵機率降低,學會清理簡單的入塵。
這篇算是小筆記,以上如有錯誤,歡迎指正喔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