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

CMOS 入塵初體驗


這張就是今天的主角,接環裏面的CMOS,也就是感光元件。拿剛買相機時拍的照片來代表一下,因為塵埃不大,肉眼很仔細觀看可以找到一些稍稍大的塵埃,手邊沒有好機體可以對焦感光元件的塵埃,拍了也沒有太大的記錄作用,就做罷了。






這件事情就要說到前幾天帶著我的相機拍照,一如往常回到電腦照妖鏡看成像,看到來路不明的黑點,以非常不規則的排列方式出現,唯一共同點是不管哪張照片,都在同個位置出現(拿一張非常明顯的照片代表。



除了左半邊散落的黑點,右半邊居然出現U型黑點(彷彿就是在對我微笑著。〒_〒)當時還不知道很確切的原因,看著其他張照片(小貓、小花),無論我放得多大,甚至100%裁切也無法尋覓黑點蹤跡,唯獨天空,這些黑點不用裁切也看得一清二楚。於是和朋友討論一番,決定隔日再去多拍幾張天空,於是我也不像昨天用M模式拍攝,就拿Av(光圈先決,也是平常最常用的模式。)先控制單一因素吧!果真答案有了出口,在大光圈的時候(f/3.5-8)黑點無影無蹤,但在縮小光圈(f/16-22之間),黑點慢慢浮現,最明顯的就是U的輪廓漸深。但是在嚴重過曝的部分,黑點不會反映在成像上(讓我想到買相機時,用B模式過曝整張白色的影像,是在檢驗LCD、CCD or CMOS壞點,而非檢驗入塵的塵點。)

左上:[1/200s][f/8] 右上:[1/20s][f/22]
下半部兩張皆為:[2s][f/22]  (四張皆為 [ISO-100])
(差別在於天空過曝與部分正常曝光,在正常曝光下黑點才會顯現。) 


於是我開始在電腦硬碟找最近一次縮光圈拍出來的照片,兩個禮拜前(7/27)一大早回基隆拍下港邊廣場的照片。發現很正常,無論U和小黑點都不在上面。(心想所以就是這兩個禮拜之間出現的吧! \(╯-╰)/)

[1/100s][f/18][ISO-100]

清楚知道黑點是因為光圈大小的因素,就馬上「google」一番,果真有一堆討論串,大多數也都是縮光圈(f/16↑)之下出現,但也有可能是在大光圈下就看得很清楚,不過我想一定是那小塵埃慢慢長大變成超大塵埃。知道原因之後,就來想辦法清除令人厭惡的塵點吧!



統整了一下,有以下四種處理方法。
(以下僅供參考,如果深怕愛機因此受損,還是要諮詢專家喔!!!)
左上:果凍筆、黑鑽磚…
※隨著各家品牌有不同的稱呼,白色、黑色、橘色都有,要價一千大洋以上。
左下:清潔棒法,配上日蝕水或是無水酒精(酒精濃度99.5%)
※清潔棒因人而異,但擦拭端必定是無塵、細緻最佳。
右上:吹球法
※首要確認吹球是否健康,若是吹出更多黏性灰塵、吹嘴飛向CMOS,就來不及了。
右下:3M無痕膠帶法
※打死我都不會用這個方法…即便我可以隨手拿到一卷3M膠帶。


清理之前,先來檢測一下相機入塵量吧!我試了兩種方法。(我比較喜歡後者)
  • 鏡頭對著光源處(日光燈、檯燈),鏡頭上面隔著一張A4白紙。
  • 鏡頭對著白色牆壁(牆壁不夠白就貼上A4紙)。
調至Av(光圈先決)模式、ISO固定100、轉換為<MF>手動對焦、焦距:我則是固定在鏡頭可拍攝最小光圈的焦段(以SONY NEX-5R Kit鏡 16-50mm,在40-50mm最小光圈皆為f/36),拍攝四張光圈值分別為〈f/8、f/16、f/22、f/36〉,曝光時間就按照Av模式給的數值下去曝光,以我當時的環境,同樣f/36對著牆壁曝光10秒、對著光源則是曝光2.5秒。

接著看著手邊的工具,只好出動火箭吹球了。雖然這顆火箭購入時間不到幾個月,但還是先對著白紙吹上幾遍,確認健康無誤之後,才開始動工。 (LENSPEN也一起入鏡了,但這邊用不到它。)


找一個低塵的環境(總之不要在灰塵很多的環境),把鏡頭拿其來之後,鏡尾朝下擺放(有後鏡頭蓋更好),降低後玉裸露的時間。接著就來處理感光元件上的塵埃,接環面朝下,拿起吹球清理,降低塵埃再度回到上面的機會,裝回鏡頭接環一樣朝下,再迅速的將鏡頭接上。我一開始覺得拿著吹球吹感光元件會不會不妥,但其實現階段大多數的DSLR、EVIL機,CCD or CMOS前面是有依附著一層「低通濾鏡」也可稱為「低通濾波器(Low-pass filter)」,所以塵埃其實是落在這層低通濾鏡上面喔。(也有無低通濾鏡設計的相機。)



DSLR感光元件前有反光鏡,所以要在開機的情況下,設定讓反光鏡升起才能進行清潔的動作。(電力要充足)
EVIL這類相機少了反光鏡、五稜鏡,所以在關機的情況下,拔起鏡頭便會直接看到裸露的感光元件。EVIL這幾年崛起的相機,其實有很多非約定成俗的名稱,有些廠牌稱它微單、小單、輕單…,也有人說是類單啦。
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 電子式取景可換鏡頭相機 (EVIL)
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無反光鏡可更換鏡頭相機 (MILC)
感覺MILC算是一個很合適的名稱。MILC包含:
  • Micro 4/3 片幅(Olympus、Panasonic…)
  • APS-C 片幅(Sony、Fujifilm…)
網路上有看到DSLR對內部CCD、CMOS使用吹球,結果觀景窗也跟著入塵,無光學觀景窗的MILC倒是不會有這問題。


接著就來看看使用火箭吹球前後的對照圖吧!

兩張對照圖(上圖:清理前;下圖:清理後)
光圈值(左上:f/8 右上:f/16 左下:f/22 右下:f/36) 
圖片有使用photoshop自動色調,讓底色和塵點更加明顯。




看到火箭吹球伺候下的成果,雖然沒有到一塵不染,但效果也算很滿意了,基本上光圈來到f/22已經算是沒有塵點了。唷呼~又可以帶著它趴趴走趴趴照啦!Oh Yeah~(廣仲同學口氣)


後記:果然一機一鏡,外加即便標榜超音波除塵(不過超音波除塵一樣是在低通濾鏡上抖來抖去不是嗎,感覺怎麼抖還是在機體內啊~),還是難以抵擋塵埃入侵(但聽說Olympus的SSWF超音波除塵系統還蠻頗受好評<?>)。不過其實第一次發現入塵還蠻開心的,因為以前自己就是個標準P模式達人,凡事P到底,光圈不用說是f/10↑,就連f/8也很少碰到。對於入塵,因人而異,有人用了二年還沒入塵,也有人說入塵是家常便飯。但可以注意環境,讓入塵機率降低,學會清理簡單的入塵。

這篇算是小筆記,以上如有錯誤,歡迎指正喔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